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
“数字化是中医药事业的助推器”这话没错。中医文献和老中医经验的数字化也是完全必要和可以实现的;其实就连《四部丛刊》、《四库全书》这样大部头的古典文献或者绘画、音乐都可以转换成0和1的形式输入电脑,所以“数字化”很有用。但是,我们也不能认为数字化就是现代化,忽略用数字化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局限性。
数字化对于中医现代化并非万能,难以在中西医比较学、医学软科学(如医学伦理学、医学美学)等方面起多大作用。
例如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就不单纯是一个数字化过程。在脉诊方面,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“脉象仪”并有了长足的数字化进展。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对于西医的动脉脉搏波的生理、物理和数学研究成果,与中医的“脉象”相去甚远。其间缺乏一个中西医语言学的和思维方式的转换,而这又是简单“数字化”所不能完成的任务,所以至今不能应用于中医临床。
前些年,有研究者把某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整理成电脑软件出售,但买回来多数没有用,因为望、闻、问、切,辨证论治的象思维过程,并不能直接被构建成一个逻辑思维的数学模型。
笔者认为,并不是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或有必要实现数字化,因此我们对数字化的功能及必要性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。
判断一门科学能否数字化时,应注意两个关键性问题。第一,该学科本身需要数学化,需要数学的确定性与逻辑性来说明问题;第二,根据科学本身特有的内在规律,能否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,建立一整套公理化体系。如果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就不必或不能完全实现数字化。
中医学不仅是科学的,而且是美学的。人的生命不等于机械的运动,如果把人类生活中富有色、声、香、喜、乐、爱、美的现实世界,转换成一个冷、硬、无爱、无美的量的世界,一个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着的单调世界,并以此指导人类,这显然也是不科学的。
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。人之所以为人,就在于其本性的丰富性、微妙性、多样性和多面性;因此,数学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关于人的学问。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的是同质的连续性,而文化的方法强调的是异质的间断性。我们常说中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传统文化,当遇到“中医理论全面实现数字化”这样诱人的口号时,我们又怎能忘记呢?